2008年6月25日在广元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马 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08.5亿元,同比增长14.3%。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0.5亿元、74.5亿元和73.5亿元,分别增长5.2%、24.2%和1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77亿元,增长32.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95亿元,增长32.7%。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比2004年翻了一番。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均超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增速加快、质量提升、结构趋优、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
一、产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大,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工业强市战略强势推进。实施工业项目388个,完成投资36.16亿元,增长37.8%。安驭120万只汽车轮毂等1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高金食品异地搬迁技改等15 个新上项目加快实施,中钢川碳2.2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21个项目前期工作正式启动。有色金属等七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6%,提高19.8个百分点。广元被列为省重点发展天然气制油产业区。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2户、产值过亿元的重点企业16户。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55.5亿元、增长26%。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预计降低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6.6%,提高2.8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投入“三农”资金12亿元、增长41%,兑现支农惠农财政补贴资金5亿元。粮食产量实现138.1万吨、增长4%,油料产量实现15.8万吨、增长2.9%。实施生态小康新村204个,建设生态小康示范户4.2万户、沼气池2.33万口;新(改、扩)建水利工程11000处。新建农产品基地217个,新发展林果、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28万亩。新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5个,规范发展专合组织47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面53.7%。畜牧业总产值实现54亿元、增长10.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2%。劳务收入实现37.78亿元,增长27.6%。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苍溪梨博园、红军渡创AAA级景区达标,南河湿地公园功能进一步完善,昭化古城创AAAA级景区一期工程完工。旅游总收入31.14亿元,增长47.72%。新华文轩等12个物流项目进展顺利,国美、苏宁等知名企业进入广元,老城商业区和沿江餐饮娱乐休闲带建设初具规模,川陕甘农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建设。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5.6亿元、增长17.5%。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32.5亿元,贷款余额137.8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2%和7.9%。保费收入6.23亿元,增长44.9%。
二、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批拉动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8.4亿元、增长22.48%,创历史新高。紫兰坝水电站、广元至旺苍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110千伏配套工程等项目竣工投产,苍溪元坝1井、旺苍龙17井天然气钻探试气成功,广(元)巴(中)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广(元)陕(西)界高速公路全面开工,亭子口水利枢纽、兰(州)海(口)高速公路广元至甘肃界段和广元至南充段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固定资产投资跃上百亿元新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4亿元、增长29.6%,增速居全省第八位。绵广高速公路广元连接线加宽改造工程、剑(阁)青(川)公路凉水至乔庄段、剑(阁)南(部)公路剑阁段等项目建设完工,国道108线剑门关隧道、省道302线剑阁段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414公里、通村公路1926公里。万源大桥等项目全面竣工,滨河南北路改造、景观廊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整治背街小巷29条;全市新增建成区面积2.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1.4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逐步显现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逐步规范,土地、矿权出让收益3.42亿元。四川电子军工集团注册成立,原市纺织厂破产遗留问题逐步解决,国有商贸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四位一体”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形成,乡镇债务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以县为单位的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社组建,小额贷款试点、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试点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局良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率先启动。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8%。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浙广合作”、“九广合作”成果巩固提高,区域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产业招商迈出新步伐。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70个,到位市外资金68亿元、增长56.37%,外贸出口9096万美元。利用外资1600万美元,外派劳务1700人。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学校“四改一加强”顺利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稳步推进。高考本科万人口上线比达17.7%,跃居全省第8位。教育发展规划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普职教比5.1:4.9。
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海天实业、红轮机械、中钢川碳、中方制药列入省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列,081总厂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企业。申请专利141件。
卫生改革逐步深入。疾控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卫生和城镇社区卫生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24.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84.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覆盖30.86万人。
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计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建成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2个。广元会展艺术中心投入使用,蜀道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成功举办2007中国·广元国际女儿节暨国际凤舟节。人口自然增长率0.95‰。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2%。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顺利完成。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防、档案、地方志、气象、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协调发展。
五、富民惠民活动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十大惠民行动”全面完成。全市共投入惠民资金15.3亿元,惠民行动96项指标全部或超额完成。新增就业2.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8%。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9.01万人。城镇10.05万人、农村10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符合五保条件的10049人全部纳入财政供养;新(改)建农村中心敬老院25所。免除了36.3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10.4万余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了4.3万余名贫困住校生生活费。开发整理土地10.1万亩。完成渡改桥55座,新(改、扩)建农村客运站31个。6883名绝对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建成农村饮水工程4298处,解决了18.2万人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宝电、升钟库区6万多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53元,增加1348元,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2759元,增加556元,增长25.2%。城乡居民人均分别拥有住房32平方米和38平方米。
生态广元建设步伐加快。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三年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47.2%,提高1个百分点。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4.9平方公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12个排污口被依法取缔。15户省控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治理、13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如期完成。
六、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稳定和谐
政府工作不断改进。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形成了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体系。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0件、政协委员提案224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5%以上。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坚持市民信访接待日制度,群众来信来访减少44%。全面落实维稳责任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城乡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96%。第三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安全生产各类事故下降7%,各项指标均控制在省控范围内。
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不优,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比重低、实力弱;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尚未根本缓解;市场物价上涨,部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问题较多;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较为突出,一些主要领域的改革亟待深化;干部队伍还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应急应变能力不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将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切实加以解决。
关于2008年工作
今年以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以工业强市为主导,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优化发展环境,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9.1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居全省13位,创建市以来同期最高。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2%,增速居全省第9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4%,比全省平均增速快19.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7%,增速居全省第9位;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2%。
正当全市人民信心倍增、团结一心、奋力加快发展的关键时候,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及持续不断的强烈余震,给我市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其破坏程度之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救援和恢复重建之难,前所未有。目前,全市遇难4827人,失踪124人,受伤28247人;城乡居民房屋倒塌4100多万平方米,严重受损3600多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机关遭到大面积毁损,极重灾区青川县城及多个乡镇基本变成废墟,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及隐患;工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全市生产能力、物质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初步测算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200亿元。
灾情发生后,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迅即反应,果断决策,靠前指挥,周密部署,沉着应对,把抗震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组织一切力量解救被埋群众,争分夺秒转移被困群众,累计从废墟中解救出3274人、因地质灾害隐患安全转移35.14万名群众;全力抢修损毁基础设施,确保了灾区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恢复了供电、供水、供气和通讯;突出抓好人员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累计救治伤员和病人67463人,坚持每日卫生防疫消杀灭,实现了卫生防疫全覆盖,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高度重视,严密防范,全面排查,科学处置,次生灾害实现零伤亡;因地制宜探索出解决过渡安置“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三位一体的路子,截至6月22日,已过渡安置87.3万人;及时组织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全力维护社会秩序,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社会稳定,人心安定,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在抗震救灾中,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深入我市视察指导、现场指挥,给我们以极大鼓舞和无穷力量。浙江、广东、上海、黑龙江、陕西、泸州、宜宾、攀枝花、自贡等许多省市倾力援助,一些国外、境外机构给予了无偿支援,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广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向关心支持我市抗震救灾的各级领导,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应急分队和公安干警在内的所有救援队伍、广大志愿者、医务和新闻工作者、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人,向全市参与抗震救灾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我市抗震救灾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受灾地区多为高山深谷区域、多为余震频繁集中区域、多为交通不便区域,自救难度大、自救能力弱,受灾群众安置量大面广,恢复重建任务繁重,全面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还需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人为本,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把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作为重中之重,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扩大“三个一”、“三个全覆盖”成果,以安置促恢复,以恢复促重建;强化政策研究与对接,积极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采取非常的措施,付出超常的努力,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受灾群众100%妥善安置,全面完成灾后重建规划,先期启动一批重建项目。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25.23亿元,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78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元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不高于上年实际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5%、1.5‰以内。要完成上述目标,必须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工作总体取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通过抓抗震救灾,努力把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抓经济社会发展,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物资、财力和社会支持。必须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足一些,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和工作准备。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打破制约抗震救灾和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用创新的思路谋求加快发展,依靠发展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一、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为重点,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当前,我市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以安置受灾群众为主要任务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从解决受灾群众最急需的问题着手,举全市之力,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基本医疗、有临时住处。
(一)千方百计加快安置房建设,尽快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坚持把解决受灾群众安置住房作为当前最基础、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本着安全、实用、节俭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自救与他救相结合的路子。引导和发动农村受灾群众在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同时,自力更生、互帮互助,自建过渡安置房;千方百计争取支持,积极配合援建单位加快搭建活动板房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确保8月10日前城镇受灾群众入住;鼓励受灾群众加快建设永久性住房;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基本生活,确保群众安全度夏越冬。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统筹解决失房失地受灾群众的异地安置问题。认真做好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防火防盗、规范管理等工作。加快城镇危房鉴定,努力争取住房垮塌和严重受损的城镇居民重建永久性住房的补助政策,积极推进城镇受灾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进程。同时,重灾区学校要通过搭建活动板房和帐篷教室,确保学生按时复课;积极争取支持,组织不具备复课条件的学校学生外出读书。采取家庭寄养、学校寄宿、集中供养等多种措施,切实安排好孤儿、孤老、孤残群体的生活,确保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残有所助。
(二)坚守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底线,全力抓好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工作
坚持把卫生防疫作为现阶段抗震救灾的重大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大防疫工作力度。健全责任制,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建立由机关单位、农村基层干部和医疗卫生人员组成的卫生防疫队,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合理设点,巡回指导,务求防疫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加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消杀灭、饮用水安全工作,做好灾区垃圾粪便和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强化疫情监测,严格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情况每日报告制度,大力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严防传染病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同时,加强伤员救治工作,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三)严防死守,坚决杜绝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坚持把重大地质灾害防范和排险放在首位,杜绝麻痹侥幸心理。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动态排查和危险性评估工作,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与防治方案,落实防治责任和措施,积极有效地排危除险。恢复健全“群测群防”网络,提高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堰塞湖、病险水库险情处理,确保安全度汛。加快全市震损建筑物特别是房屋险情的排查、鉴定和除险工作。做好识灾、避灾知识的宣传培训,指导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防范、科学避险。
(四)认真落实和研究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扶助受灾群众
严格执行政策,逐村逐户摸清受灾群众底数,核实确定受助人员身份,切实兑现受灾困难群众口粮、补助金、基本生活费和遇难人员抚慰金,农村受灾群众修建过渡安置房和永久性住房的现金补助等政策。积极研究相关领域迫切需要国家和省上支持帮助的政策建议。加强沟通联系,不遗余力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
二、加快恢复重建进程,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恢复重建刻不容缓,加快发展任重道远。虽然恢复重建和发展困难重重,面临巨大挑战,但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上下的大力援助,有全市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成连接西南西北的综合交通枢纽、物流商贸中心和产业基地的目标,大干、苦干、实干,努力夺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双胜利。当前,极重灾区要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其它灾区要力挽损失、多作贡献,奋力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3年恢复重建、5年发展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一)着眼长远,以规划引领灾后重建
恢复重建,百年大计;规划编制,事关长远。必须把灾后重建规划作为恢复重建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前瞻性地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发展相结合,坚持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区域性经济中心加速形成相结合,坚持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特色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结合。扎实抓好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项目规划,以能源开发为重点的产业布局规划,以资源就地转化为重点的工业项目规划。围绕“1+9”灾后重建规划体系,紧密配合国家和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制定并实施我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认真研究对接新的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政策及对口支援、社会募捐等措施。规划编制要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强化责任、统筹兼顾;既注重近期恢复重建,更注重中长期发展提高;既注重科学性,更注重可操作性,确保灾后重建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坚持把项目投入作为恢复重建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动能
牢固树立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必须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把抓发展落实到抓项目投入上。要把项目作为我市争取对口支援的重点之一,与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力争有更多好项目、大项目落户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实现154亿元以上,增长28%。
优先恢复重建学校、医院、供水、民房等与受灾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民房设计建设的抗震设防等级。抓紧抢修受损道路、桥梁,着力推进10个首批重点交通重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井田坝大桥抢建工程,启动国道212线宝轮至姚渡段、省道105线沙州至青川、青剑公路酒家垭隧道、国道108线广元至梓潼界、金子山至乔庄等5个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建成通乡油路和水泥路360公里,通村油路和水泥路1200公里及通村公路770公里,恢复提高城乡道路通行能力。 重点抓好广(元)巴(中)高速公路、广(元)陕(西)界高速公路和苍溪航电工程建设;加快兰渝铁路和兰(州)海(口)高速公路广元至甘肃界段与广元至南充段、广元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海螺水泥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年内开工;争取亭子口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年内开工;努力做好天然气开发利用、武都引水工程二期、成都经广元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广元港、广元至九寨沟快速通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广元机场复航。
全面启动城镇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做好拟搬迁城镇的前期工作。按照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原则,重点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城市配套功能。抓紧启动万源片区控制性详规和教育园区功能配套,加快王家营110KV变电站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和嘉陵江壅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强化生态城市特色,完善卫星城镇规划,加快重点城镇建设。
加强项目协调和管理,完善重建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协调机制,解决好项目报批、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引进和培育投资主体,加大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健全项目工作激励机制,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失误责任追究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监管,强化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三)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高效恢复工业生产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住恢复重建契机,着力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加快排危除险进度,帮助条件具备的企业在7月底前全面恢复生产;力争年底前全市工业生产能力恢复到震前水平,工业增加值实现60.49亿元,增长3.8%。
加快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切实抓好长虹欣锐电源一期等71个竣工项目,力争一批提前投产见效。加快中钢川碳2.2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12个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广旺能源集团2500吨/天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等44个项目尽快开工,力争技改扩能、招商引资新上一批工业项目。
着力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做大有色金属、能源、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和建材产业,培育壮大纺织、医药、化工等产业,打造三个“百亿产业”和三个“五十亿产业”。 制定和落实园区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围绕铝及铝制品、电子机械产品、软饮料、肉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认真做好煤、电、油、气、运、原材料等要素保障,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控。进一步加强工业节能,确保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4%以上。
加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围绕产业培育,加快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创新开发利用理念和模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行区域化布局、项目化策划、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生态化导向、市场化运作,加速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加快资源变产业、资源换产业步伐,把资源名牌转化为产品名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转化价值,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切实把灾后重建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抓住浙江、黑龙江等省市对口支援的机遇,依托我市资源、产业、区位及综合成本优势,以工业为重点,全面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招商方式和工作机制,更大规模地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和成功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力争达到65亿元。
(四)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紧恢复农业生产
突出抓好农业生产力的恢复,一产业增加值实现64.16亿元。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全市粮食不减产,农民保增收。把避灾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田间。抓好补种、改种和晚秋生产,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极重灾区少减产、其它灾区不减产。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畜牧、林果、蔬菜、优质专用粮油等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大力实施畜牧业“百亿工程”,广泛推进“三企共建”模式,发展生态养殖小区。切实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产业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金土地”工程建设,提升、新建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积极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以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引领受损农房和农村基础设施修复重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强化支农涉农资金整合,突出产业发展和“两建四改”,抓好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农网改造、水保工程、烟叶基础工程、以工代赈等项目建设;加快因灾损毁的乡村公路和农田水利、沼气池等农业基础设施修复和重建;立足防大汛、抗大旱,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预测预报,确保安全度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灾后专项就业援助行动,促进受灾群众有序转移。全面推行“七位一体”的农民工工作模式,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恢复生产,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营造全民创业氛围,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恢复重建。
(五)以商贸流通和旅游业恢复重建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全面恢复商业网点,尽快恢复正常营业。深入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和城镇商贸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餐饮、社区服务业,加快批发市场和商业设施的恢复重建。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川陕甘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粮食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引进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加强市场监管和市场运行预警调控,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市场的专项整治,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和价格监督,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保障市场有效有序供给。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5%以上。
积极争取将剑门蜀道、唐家河、白龙湖、米仓山、天台山、红军渡、梨博园、曾家山等重点景区纳入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恢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力争年内完成皇泽寺、翠云廊等重点景区的恢复重建。率先恢复乡村旅游。抓紧抢修四川旅游北环线,实施旅游市场恢复行动计划。把旅游产业提升为灾区经济恢复发展的动力产业、灾区扩大增收促进就业的惠民产业。旅游业收入力争实现15亿元。
(六)着眼支持恢复重建,切实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财税金融是恢复重建的重要支撑和有效保障。大力培育有效财源,积极组织财税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4亿元。强化公共财政职能,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财力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及公共服务等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市县区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在去年的基础上压缩10%。严格财政资金尤其是抗震救灾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源调配力度。建立抗震救灾金融绿色通道,重点围绕民房修建、恢复生产、发展产业、项目投资,制定金融服务规划和信贷投放计划。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扶持政策,努力形成恢复重建投资洼地,努力满足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电、气、学校、医院等方面的信贷需求。支持小额贷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改革试点,加快规划、资产、经营、融资“四位一体”的投融资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和促进保险业发展。
(七)恢复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科学规划学校重建布局,将学校恢复重建纳入重建规划优先安排、优先建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职业教育学生补助等惠民政策,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突破性发展职业教育,打造川北职教基地。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四改一加强”工程。调整城区学校布局,着力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加快推进教育规划发展区二期工程建设。
结合灾后重建,新建改建一批市、县区医疗卫生设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医疗卫生资源,着力提高医疗水平。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继续抓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提高“新农合”受益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改善就医环境。
积极恢复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设施,强化城乡网络基础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丰富灾区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大力实施恢复重建科技行动方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行动,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抓好服务设施恢复重建,落实利益导向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加大《妇女儿童纲要》实施力度,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全面恢复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人事、编制、档案、气象、保密、统计、消防、人防、地方志、外事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认真搞好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环境治理,加大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挂牌企业污染整治任务。搞好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调查,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创建森林城市,全面推进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加快生态环境修复,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大力开展清洁城乡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八)着力改善民生与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扎实开展惠民行动。大力实施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扶贫解困、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饮水及食品药品安全、升钟宝电库区解“五难”等民生工程。全面推广“1+4”城乡就业模式,探索扩大再就业优惠、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各项政策的享受范围,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努力扩大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覆盖面。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抓好扶贫解困工作,解决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城乡特困户、受灾户的基本生活。
强化非常时期的群众工作。加强群众工作网络建设,建立社会救助平台,健全扶危解困、群众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强化公民思想道德、民主法制建设和群众精神家园重建工作,做好社会心理疏导和精神文化、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建;在加强灾区群众安抚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教育引导群众自强自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妥善处理事关群众的热难点问题。强化稳定第一责任意识,健全维稳工作机制,对涉及灾后重建的重要政策、重大决策、重大项目进行事前评估,规避稳定风险。加强涉稳信息研判和预测预警,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大力推进平安建设。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健全应急减灾工作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能力与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大力整治安全隐患,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三、紧紧围绕抗震救灾和加快发展大局,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越是危急时刻,越是关键时期,越是在人类无法预见和抗拒的巨大灾难面前,越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越要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抗震救灾考验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觉悟和水平;加快发展检验我们领导和推动发展的能力与本领。全市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务必围绕抗震救灾、加快发展这个大局,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局面;切实把落实和效率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环节,使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及时、准确地转化为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推动力,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切实转变作风,努力提高执行力
战胜特大地震灾害、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需要良好的作风,需要强化执行力。强化执行力,首要的是坚持依法行政。全市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务必认真落实《监督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合理行政、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舆论和群众监督,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高效运行。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抗震救灾和推动发展抓作风建设,善于在困难和不利条件下发现和把握机遇,勇于克难攻坚、谋求发展,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必须加强行政效能建设,逗硬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目标管理、督查督办、效能监督,确保工作落实。必须强化协作,严肃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坚决纠正固守部门利益、不顾全局的现象,坚决惩治阻碍发展的行为,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办事拖沓的作风。
(二)继续解放思想,努力提高推动力
面对超常态的灾难和发展任务,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要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务必摒弃“等、靠、要”等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奋发有为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引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观念更新,坚持运用市场机制聚合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能力,加大政策、资金、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解难事、办大事。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全面统筹和深化各项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国有企业、集体林权制度和兽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全面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构建有序、高效的对口援建工作机制。加强公务员培训考核,着力提升公务员素质;创新人才引进、流动和使用机制,努力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抢抓机遇、推动发展的能力。
(三)推行阳光政务,努力提高公信力
推行阳光政务是依法行政、廉洁行政、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务必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快推广电子政务,突出办好政务服务、惠民帮扶和群众工作“三大中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坚持对政府重大事项、重点建设、民生工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实施公示。尤其要本着对党和政府负责、对受灾群众和捐赠者负责,对抗震救灾物资和资金的使用实行全面公开、强化监管,切实把监督检查、规范透明贯穿到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确保廉洁救灾、取信于民;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严肃查处侵占救灾资金物资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加强教育管理,督促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坚守党纪国法的红线、廉洁从政的防线、道德操守的底线,真正把全部心思凝聚到推动事业发展上、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推动工作落实上,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各位代表,让我们坚定大灾面前压不垮、大难面前不低头的决心和信心,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继续发扬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愈挫愈坚,愈挫愈勇,以百折不挠的坚强,心无旁鹜,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战胜特大地震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关于“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比2004年翻了一番”的说明: 2007年与2004年比,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5.18亿元增加到55.52亿元,工业利税从2.8亿元增加到10.8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9.35亿元增加到120.4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3.02亿元增加到6.77亿元,分别翻了1.1番、1.9番、1.2番和1.1番。
2、关于“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均超全省平均水平”的说明: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分别超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7.1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
3、“三个一”:即守住一个底线,坚守不出现大的疫情、不饿死一个受灾群众、不发生到省进京集访的底线;力争一个目标,卫生防疫、生产自救、灾后重建等各项工作都要争创一流;保持一种状态,各级干部要身先士卒、冲锋在先、不畏艰难、敢于亮剑,广大人民群众要团结友爱、自强不息。
4、“三个全覆盖”:即“五有”、防疫、群众工作全覆盖。
5、“1+9”灾后重建规划体系:“1”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9”即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建设用地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
6、三个“百亿产业”和三个“五十亿产业”:即规划和培育有色金属、食品饮料、天然气化工三个“百亿产业”和电子机械、能源、建材三个“五十亿产业”。
7、“三企共建”模式:指畜禽种养企业、饲料生产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三方共同建立畜禽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小区。
8、“七位一体”农民工工作模式:指基地—订单—培训—鉴定—就业—参保—维权的“一条龙”服务模式。
9、“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指国家提出以农村为市场,以服务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在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10、“四改一加强”:指在全市学校中全面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不良卫生习惯工程,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11、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用奖、免、扶等方式,使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实惠,引导全社会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包括奖励扶助、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首批地震灾后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本市出台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等。
12、“1+4”城乡就业模式:“1”指培训,“4”指产业、创业、企业、就业四个途径。